新龙县2021年经济运行监测报告
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、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之年,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中央、省、州县委政府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,全县干部群众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苦干实干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为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新龙努力奋斗,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得到提升。
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483万元,完成目标任务的100.56%。按可比价计算,同比增长6.5%,两年平均增长4.7%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166万元,同比下降11%,较目标-11.9%高0.9个百分点,两年平均下降15.8%。工业增加值3065万元,完成目标任务的104.86%,同比增长24.6%,较目标任务9%高15.6个百分点,两年平均增长16.8%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07万元,完成目标任务的102.93%,同比增长11.8%,较目标8.6%高3.2个百分点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72万元,完成目标任务的100.04%,增长10%,较目标10.1%低0.1个百分点,两年平均增长9.8%。城镇居民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94元,完成目标任务的100.37%,增长8.6%,较目标8.2%高0.4个百分点,两年平均增长6.8%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,完成目标任务的100%,增长10.2%,两年平均增长9.6%。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全部完成。
一、经济运行主要特点
(一)农业生产持续向好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6513万元,较上年增长3.5%。农作物生产稳定,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,产量稳定在1万吨,较2020年持平。分品种看:谷物播种面积4万亩,产量0.8万吨;豆类播种面积0.3万亩,产量0.05万吨;薯类播种面积0.7万亩,产量0.15万吨。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保持稳定,油料作物产量超1000吨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2.9%。
(二)服务业稳步发展。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8.6%,分别比第一、二产业高5.1、9.7个百分点,拉动GDP(下同)增长5.3个百分点,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。其中,非营业性服务业(主要包括教育、卫生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行业)比上年增长8.2%,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2.8%,拉动增长3.8个百分点;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.4%,占第三产业4.4%,拉动增长0.4个百分点;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.6%,占1.2%,拉动增长0.1个百分点。
(三)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目标任务。全年完成全任务固定资产投资75166万元,完成目标任务的100.94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完成4185万元,同比下降28.9%;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713万元,同比下降49.1%;第三产业投资完成68268万元,同比下降6.8%,其中:交通运输完成投资17027万元,同比下降59.8%。建安投资为拉动增长主引擎,占比达到85.5%
(四)消费市场恢复增长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72万元,增长10%,两年平均增长9.8%。其中,限额以上企业(单位)消费品零售额7314万元,增长2.6%。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,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754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2%;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818万元,增长5.5%。按行业分,批发业完成零售额2562万元,比上年增长8.8%;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4520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8%;住宿业完成零售额2037万元,比上年增长18.6%;餐饮业完成零售额4453万元,比上年增长1.8%。
(五)居民收入保持稳定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8元,比上年增长9.6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94元,增长8.6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,增长10.2%。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,所占比例不断增大,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。
二、 关注重点问题,研判薄弱环节和存在短板
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虽完成了预期目标,但主要指标在州排位靠后、省排位垫底,同时面临国内省内疫情多点散发、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等多重压力叠加,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。
(一)关注总量看排位。全县经济总量逐年增长,对比全州却发展力度不足①。一是GDP由2016年全州的第11位下降至2021年的第15位,仅比稻城、炉霍、得荣高,相较稻城、炉霍总量仅高出1000万元、4000万元,极易被其赶超而成为全州倒数;经济总量小,抵御风险能力弱,占全州比重由3.9%下降至3.2%。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小,占全州比重由2016年的2.5%下降至1.6%。增速相较全州起伏不定②,总体增速未达到全州水平,总量占比不断缩小,说明全县项目储备、支撑不足,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。
(二)是关注结构看效益。长期以来全县第三产业比重占比过大,高度依赖政府公共服务,新兴服务产业发展明显不足。第二产业比重较全州低20个百分点,工业处于粗放式的原材料生产供给状态,产业链条短,无规上工业支撑,拉动增长无力。全年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185万元,占5.6%,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13万元,占3.6%,第三产业投资完成68268万元,占90.8%,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方面,招商引资、工业投资、技改投资严重不足,即是考核扣分点,也对调整经济结构、提高经济效益作用不大。民间资本利用不够,对私营企业转型升级,扩大发展不利。
同时,我们应看到全县人口、消费外流严重,工业化水平低下,市场主体量小质弱等问题,有全县区位劣势的原因,但更多是发展不够、办法不多、能力不足长期积累的结果。
三、调结构、提效益,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
2022年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关键之年,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紧扣党中央国务院、省委、州委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、中央民族工作会议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,州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等系列会议精神,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,融入新发展格局,超越目标谋前进,坚持稳定发展两促进。
(一)聚势发展,突出工业支柱。全县工业化水平低,调整经济结构、加快增长必聚焦工业。全县应坚持水、风、光清洁能源开发思路不动摇,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,积极推进雅砻江干流梯级电站开发,争取光伏电站等建设项目。依托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和牦牛产业集群建设,全力引进和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,突出新龙特色,打造优质商品。立足实际,落实政策优惠,思考企业飞地建设。
(二)稳定农业,坚持产业富民。保障粮食安全,播面稳定在5万亩,产量稳定在1万吨。推动农业规模发展,畜牧业标准化养殖。加快建设银多红山、拉日马石板藏寨景区建设,加快推进麻日措卡湖开工,完善基础配套设施,扶持发展民宿和酒店,加大宣传力度,串联境内旅游景点,积极融入全州旅游发展线路。
(三)拓宽渠道,推动共同富裕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实施乡村振兴行动,促进社会事业进步,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。想方设法发展经济,扩大就业,持续增加工资收入,从而奠定推动居民收入总量的快速上升的主导和基础。加大产业扶持和民生投入,扩大农村居民实现就近务工、增加惠农政策收入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消费观念,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。
(三)聚集动能,牢抓项目投资。切实把抓项目、稳投资作为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举措,强力推进项目复工开工。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,抢抓施工黄金期,严格落实项目督导责任机制,超常规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。积极对接国家政策,全力争取项目储备,争取项目早下达、早开工。聚焦经济结构转型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主动帮助企业困难问题,用实际行动助推各招商引资项目尽快落地实施。
(四)保障供给,提升市场活力。着力抓好限上企业(单位)生产经营。重点关注在库单位生产经营,积极帮助协调企业生产、供应、销售等环节要素保障,确保企业正常经营,抓实抓牢存量经济贡献。加强部门联动,全面清理,及时摸排营业收入已经达标及接近规模标准的企业,加强评估和推断,着力培育新的限上单位,促成升规入库,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。积极支持企业主辅分离,对产销一体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清理,选择条件较好的进行试点,建立完善生产销售制度和激励机制,指导企业单独注册销售公司,作为商贸企业入库入统。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。聚集县域虫草、食用菌市场,统筹市场管理及销售等环节,培育壮大本地特色产品市场主体,积极探索通过联合体经营入统,培育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。
(五)加强监督,提高数据质量。“四上”单位是数据报送的主要载体,是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、准确性的重要基础,本县各行业总量小,如有新增入库企业对各行业拉动明显,各部门需加强联动,全面清理,及时摸排营业收入已经达标及接近规模标准的企业,加强评估和推断,保障能入尽入,形成新的增长点。同时加强“企业与部门”、“部门与部门”之间对接沟通,督促项目开工后按要求及时统计入库,加强统计监督职能,提升统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,提高数据质量,做到“应入尽入,应统尽统”。
电话:0836-8122136 邮箱:xlx@163.com 技术支持:天健世纪